下颌角肥大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下颌角肥大的病因主要有“工作性肥大”理论(Work Hyertrophy)和遗传因素两种。
1.工作性肥大
下颌角肥大至今仍被西方学者诊断为良性咬肌肥大。对于良性咬肌肥大病因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咬肌本身的病理学改变。1947年,Gurmey提出了引起良性咬肌肥大的“工作性”病因,即“工作性肥大”的理论,认为咬牙习惯,夜磨牙和嚼肌的过分工作,造成了咬肌良性渐进性的肥大增生。有些不稳定时的习惯性咬牙等均可能促成良性咬肌肥大。
2.遗传因素
1986年,南斯拉夫学者Roncevic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遗传因素造成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理论。他不同意“工作性肥大”的理论。认为在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颌关系紊乱者,但不能认为咬颌关系紊乱就是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诱因。紊乱可能是原发性的,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因为众多的咬颌关系紊乱是患者并没有发生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另外,对下颌角肥大或良性咬肌肥大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都是正常横纹肌,并没有发现肌纤维肥大。基于上述原因,Roncevic认为,良性咬肌肥大很可能是一种先天性、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由于下颌角肥大而引起的肌肉“畸形”,而对大部分“方形脸”或下颌角区域的增大变厚诊断为下颌角肥大更为合理。这一理论普遍被东方学者所接受。